线上展览:丰繁竞采——清代服饰文化精品展(四)


馆长寄语


2021年我馆线上推出“换个形式看展览”栏目,分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、佛教艺术展、瓷器艺术展、玉器艺术展、皇室书画展等九项内容,均为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放的展览。这批展览以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为主要内容,在闭馆期间通过线上形式向观众展示,带您提前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,也有征求各方意见,以便调整修改,使未来线下展览更加祯善不负观众之意。


前言

 第一单元 昭名辨等——冠服体系中的等级尊卑

   第二单元 平分秋色——满、汉女子服饰的并行发展

第三单元 精致琳琅——形色纷繁的华美配饰

第四单元 意蕴吉祥——别具深意的服饰纹样

结语



第四单元 意蕴吉祥——别具深意的服饰纹样


中国的吉祥文化由来已久,以具有特殊含义的图案来祈愿吉祥的做法可上溯至商周时期。至清代,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,人们的吉祥观念愈发深入,体现在服饰上,使得吉祥图案成为这一时期服饰纹样的主流,甚至达到“图必有意,意必吉祥”的程度。其纹饰题材广泛,花果植物、鸟兽鱼虫、神仙人物、山水亭台、珠玉器物、文字符号等无所不包。这些内容通过象征、谐音或文字的方式被整合成纹样装饰在服饰上,使服饰成为寄寓吉祥意象的物质载体,体现出更深刻的文化内涵。

 象征

根据事物本身的形态、属性、色彩、功用等特点加以引申,用其代表某种吉祥的寓意,是吉祥纹样中最为常见的手法。如以龙、蟒、凤来象征权力,牡丹象征富贵,元宝、钱币表现财富,梅、兰、菊代表高洁,松、鹤、桃寓意长寿,石榴、葡萄表示多子等。


红缎地绣富贵三多纹女袄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红缎地绣富贵三多纹女袄(部分)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红缎地绣富贵三多纹女袄(部分)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蓝缎地缉珠绣竹梅兰纹女袄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白玉龙凤纹佩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桔红缎绣灵仙祝寿纹扇套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谐音

利用汉字读音的相同或相近,将具象化的事物加以组合,来指代抽象的吉祥概念。如蝙蝠和佛手谐音“福”,喜鹊谐音“喜”,瓶谐音“平”,葫芦谐音“福禄”,猫与蝴蝶组合谐音“ 耄耋”等。

青玉“福在眼前”纹扁簪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黄玉“喜上眉梢”纹佩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 白玉“富贵耄耋”纹佩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桔红缎地缉线绣“福禄万代”纹扇套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杏黄缎绣“四季平安”纹栏杆裙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杏黄缎绣“四季平安”纹栏杆裙(部分)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文字

是指直接将具有吉祥含义的文字作为纹样用来装饰,常用的字有福、寿、喜、卍等。为了获得良好的装饰效果,这些文字通常会被加以艺术化的变形,如“寿”字经常使用长形的“长寿”和圆形的“团寿”两种变体,分别表达长命百岁和生命无限的含义;而“卍”则借伸出的四端彼此连接构成连锁花纹,意为绵延不绝。

绛色团寿纹织金纱女衫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绛色团寿纹织金纱女衫(部分)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黑色缎绣寿字纹扇套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黑色缎锁绣卍字曲水福寿纹荷包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白玉喜字纹翎管 清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结语

清代服饰开启了中国服饰历史上第三次服装变革,使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进入又一次繁荣时期。作为一种在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产生、发展乃至成熟的服饰系统,清代服饰将继承、借用和创新有机地融合为一体,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服饰文化,在中国服饰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其完备的典章制度、精湛的工艺水平、独特的服饰风格、丰富的实物资料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,同时对现代服饰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