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上展览:雅·趣——馆藏明清文房展(一)


馆长寄语


2021年我馆线上推出“换个形式看展览”栏目,分万寿寺历史与文化展、佛教艺术展、瓷器艺术展、玉器艺术展、皇室书画展等九项内容,均为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开放的展览。这批展览以介绍本馆的基本陈列为主要内容,在闭馆期间通过线上形式向观众展示,带您提前浏览北京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藏品,也有征求各方意见,以便调整修改,使未来线下展览更加祯善不负观众之意。


 

《雅·趣——馆藏明清文房展》


前言

第一展厅 文房四宝篇

第一单元 飞文染翰——笔

第二单元 落纸云烟——墨

第三单元 文亩千年——纸

第四单元 清润粹德——砚

第五单元 清代书房场景展示

第二展厅 文房清供篇

第一单元 放情丘壑——辅助用具

第二单元 竹室人间——遣怀之物



前言

 “文房”一词,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,原指官府里掌管文书的地方,至唐代,被用来泛指书房,南唐时成为文人书房的专用词。伴随着中国文人阶层社会地位的形成,他们在倾情于诗书画的同时,也注重文房器物的品味,把文房用具当作一种玩赏品加以收藏,开创了文房艺术的先河。

 北宋雍熙三年,中国第一部集完整系统地记载笔、墨、纸、砚的专著《文房四谱》汇辑而成,首倡“文房四宝”。明清时期,文房艺术达到了顶峰,除了实用的文具,更潜心出发展纯粹以玩赏与陈设性为主旨的文房器物,可谓琳琅满目、包罗万象。清代文房器物在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皇帝的爱好与推动下,设计既有文人的清雅品味,又兼具皇家的精细工致,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。融汇绘画、书法、雕刻、装饰等为一体的造型各异的文房器物,不仅承载着文人的情怀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

 

第一展厅  文房四宝篇  

 

“磨润色先生之腹,濡藏锋都尉之头。引书媒而黯黯,入文亩以休休”。

——《四友赞》 唐薛涛

中国汉族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,即笔、墨、纸、砚,素有“文房四宝”之称。“文房四宝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。在南唐时,“文房四宝”特指宣城诸葛笔、徽州李廷圭墨、澄心堂纸,婺源(原属安徽徽州府,现属于江西)龙尾砚。自宋朝以来“文房四宝”则特指湖笔(浙江省湖州)、徽墨(徽州,现安徽歙县)、宣纸(现安徽省泾县,泾县古属宁国府,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)、端砚(现广东省肇庆,古称端州)和歙砚(现安徽歙县)


第一单元:飞文染翰——笔 

毛笔,其渊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竹笔,已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属于战国。先秦时,毛笔有多种名称,如“弗”“不律”等,秦统天下后统称为“笔”。明清时期,毛笔的制作工艺已完全成熟定型,种类日益增多,有柔软而富弹性的长锋羊毫、劲挺尖硬的紫毫、刚柔相济的狼毫、刚性十足的兼毫;还有其他一些动物毫毛制作的毛笔,品种不胜枚举。毛笔的笔管质地最初为竹管,发展至清代有木笔管、漆笔管、玉笔管、瓷笔管,还有象牙管、玳瑁管,材质丰富,做工精良。

剔犀笔管

长20cm    直径4cm 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
黑漆描金云龙斗笔 清

长20cm 直径6.2cm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黑漆管大提笔 清

 长35cm 直径6.5cm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紫檀毛笔 清

长28.5cm  直径2.8cm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象牙斗笔 清

长20cm  直径6.2cm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


象牙笔杆

26.2cm  直径0.6cm 

北京艺术博物馆藏